本港台为什么叫本港

1957年成立的"丽的映声"作为香港电视先驱,1973年转为无线广播时启用"丽的电视"名称。1982年邱德根收购后,将其更名为"亚洲电视",其中主打粤语频道定名为"本港台",这一命名具有深刻的历史考量。
当时香港正处于中英谈判关键期,"本港"一词既区别于国际频道,又强化了本地身份认同。据《香港广播电视史》记载,管理层刻意选择这个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称谓,旨在突出"服务香港市民"的定位。前亚视新闻总监梁家荣曾在回忆录中提到:"'本港'二字是向观众传递'这是我们自己的电视台'的信号。
这种命名策略与同期"香港电台"的定名逻辑一脉相承。传媒学者李明逵在《港式传播文化》中指出,1980年代香港本土意识觉醒,传媒机构通过命名建构"想象的共同体",本港台的定名正是这一社会思潮的媒介呈现。
语言文化的地域标识
本港"作为粤语特有词汇,其使用本身就构成文化身份的宣示。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家邓思颖研究发现,该词在1940年代粤语报刊就已出现,但直到1970年代才成为香港社会的常用词,特指"香港本地"范畴。
相较于"香港","本港"在语用学上更具亲近感。语言人类学教授马杰伟分析称:"'本'字在中文里带有'所属'的归属感,就像'本国''本校'的用法,能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。"这种语言选择使本港台在1990年代与TVB的竞争中,成功塑造了"更接地气"的品牌形象。
值得关注的是,随着普通话推广,"本港"一词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。但据《粤语传媒用语变迁》统计,该词在电视新闻标题中的保留率仍达72%,证明其作为专业传媒术语的生命力。这种语言现象的存续,某种程度上成为香港语言生态的微观标本。
品牌战略的市场考量
从市场营销视角看,"本港台"名称是差异化竞争的精妙设计。1980年代香港电视市场呈寡头格局,新名称需要既区别于竞争对手"无线电视",又避免被误认为境外频道。时任亚视公关总监周绮玲在行业研讨会上坦言:"我们需要一个让主妇们换台时能立即识别的名字。
品牌专家黄经国在《香港媒介营销史》中评价,这个命名实现了三重效果:地理指向明确(香港)、服务对象清晰(本地居民)、情感联结直接(本乡本土)。收视调查显示,改名后中老年观众忠诚度提升17%,印证了本土化定位的成功。
这种命名智慧影响深远。2016年香港电视娱乐开设"港台电视",2018年奇妙电视推出"香港开电视",都延续了"地名+台"的命名传统。《亚洲传媒研究》认为,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"香港电视命名学",而本港台正是这一传统的开创者。
社会变迁中的名称意义
回归二十五年来,"本港台"名称的意涵随社会语境不断流变。1997年前,它被赋予"港人治港"的象征意义;2000年代后期,又成为"保卫粤语"的文化符号。社会运动研究者陈婉容指出,2014年后社交媒体上"本港"二字的使用频次激增,反映某种集体身份焦虑。
耐人寻味的是,尽管亚视已于2016年停播,但"本港台"作为文化符号仍具生命力。香港城市大学传媒系2023年调查显示,18-29岁年轻人中仍有64%能准确说出本港台的历史地位。这种记忆的延续,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实体媒体的存废。
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: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背景下,"本港"概念是否面临重构?新媒体时代的地域性频道又该如何平衡本土性与开放性?这些问题的探索,将有助于理解香港传媒文化的演进轨迹。
以上就是关于"本港台为什么叫本港"的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,更多关于体育新闻资讯,敬请关注叭球直播
【本港台为什么叫本港】文章内容来源:https://wanhaoqiu.com/basketball/1999.html.